贺词致辞
当前位置:首页 >> 贺词致辞 >> 详细内容
沈仁芳所长的致辞
发布时间:2013/11/12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60周年庆 浏览:2172次

传承创新  再铸辉煌

在建所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八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向前来参加所庆活动的各级领导、各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所在职职工、离退休老同志、研究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回顾南京土壤所的演进历史,她其实就是中国土壤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土壤科学史的重要篇章。我所的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从那时开始进行的中国土壤的系统调查与研究,是中国近代土壤科学研究的起点。马溶之、熊毅、李庆逵、席承藩、于天仁等一批老一辈土壤学家,许多正是在土壤研究室开始了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土壤科学事业。

若从1953年正式建所算起,到今天南京土壤研究所刚好走过了她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六十年风风雨雨,六十载不懈追求,一代代土壤所人始终植根祖国大地,不畏艰难,开拓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引领中国土壤科学发展的征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土壤类型最为丰富、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由此也为土壤所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自建所以来,几代土壤所人面向国家需求,肩负着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先后承担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研究任务。在土壤资源调查和国土整治方面,我所主持或参加了我国各大区域土壤资源的调查和第一、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等项重大任务,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区域治理及资源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改土培肥方面,针对我国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区及长江、珠江三角洲等主要粮食产区存在的问题,我所先后进行了大量长期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科学措施,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且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合理施肥方面,我所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和长期定位试验,基本摸清了我国主要类型耕地土壤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分布状况,并根据土壤供肥和植物需肥规律,提出了合理施用各种肥料的原则、技术和方法,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大力推动了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作为国内最早涉足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我所努力将土壤学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相结合,在土壤背景值与环境容量、面源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积极服务国家需求的同时,土壤所在推动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中也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在人为土的发生与分类、稻田土壤肥力与培肥、土壤电化学、土壤圈物质循环、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土壤质量和地力培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位居国际前沿,获得了国际土壤学界的公认。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所紧紧抓住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和实施“创新2020”的良好发展机遇,进一步凝练和提升了科技创新目标,明确了战略定位,完成了学科布局调整。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等核心研究领域,我们力争在土壤地力提升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农田土壤氮素高效利用和综合管理、中国土壤基层分类与数字化管理等三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同时将土壤资源信息准实时采集和定量化表征、土壤-生物系统功能与应用、土壤界面化学、新肥料创制与精准施肥技术、农田污染控制与场地修复等做为重点培育方向,构建了“一三五”发展规划方案,形成了新兴学科领头、传统学科发展、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完整研究体系。同时,在这一阶段,我所的科研平台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系统在发展中进一步得到了优化。目前我所拥有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以及封丘、鹰潭、常熟等三个国家级野外实验站,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之间相互衔接的链式科研工作布局,显著提升了我所破解国家战略需求中土壤科技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们进一步加大了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工作力度,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在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土壤退化机制与防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绿色高效肥料的创制及其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成果。

同志们,土壤所确定的未来发展目标就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机构,为此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近年来,我们在努力培养现有人才的同时,根据战略发展的需求加大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以创新的思想积极扶持新的学科生长点,以长远的观点积极帮助目前还暂时存在困难但又具潜力的研究领域,从而保证了科研队伍的勃勃生机。目前,我所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各1个。与此同时,我所还不断加强以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我们目前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以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学位点和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点;我们还建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我所在学研究生和在站博士后已突破300人的规模,成为我国土壤科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创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还必须要具备完善便捷的支撑条件和富有现代气息的科研环境。在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我所加强了对基础性设施的投入,对九华山工作园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现在我们又出于对长远发展的谋划,正在全力推进麒麟新工作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力争抓住这一契机,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还大力改善分析测试条件。我所的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现拥有 100多台大型仪器设备,专门从事土壤、环境学科领域的分析测试工作,并已具有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资质两个重要资质,自主开发的实验室仪器分析网络化管理系统已在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广泛推广应用。良好的科研条件不仅为全所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也助推了我所的国际化进程。

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还必须主动将研究所置身于国际化的平台之上,更新传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国家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强,我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由以往的以受援、人员互访为主的模式,逐渐发展为与国际知名土壤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平等或以我为主的全新合作研究模式,国际合作的形式也由过去的随机合作转为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我所已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同英国洛桑试验站、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欧盟土壤学会、苏格兰作物研究所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全方位的长期合作协议;先后主持召开了7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一直与有关国家的机构或国际组织共同承担着一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998年“全球土壤修复网络(GSRN)”亚洲分中心在我所挂牌;2003年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也在我所落户;2009年我所参与发起“全球数字土壤制图计划”,并成为该计划的东亚区域中心;2011年我所又成为了FAO发起的全球土壤伙伴计划亚洲区域中心。可以说,充分利用我国的土壤资源和我所的优势,占领国际土壤科学研究前沿,这一几代土壤所人的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

我所六十年的辉煌成就是几代土壤所人不懈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晶,是各级领导、各界朋友鼎力支持的结果。值此建所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向为土壤所的创业与发展做出贡献已经去世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怀念,向历任老领导和老一辈科学家以及全所方方面面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所的各级领导、兄弟单位、海内外各界朋友以及曾经在我所学习、工作过的所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回顾历史,我们备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再接再厉,继往开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实现“四个率先”要求,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壤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推进“一三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全面实现“创新2020”整体跨越,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机构,为创造南京土壤所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