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文章 >> 详细内容
庆所庆 忆当年
发布时间:2013/11/4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60周年庆 浏览:489次

庆所庆  忆当年

 

徐琪

 

光阴荏苒,由国家统一分配来所工作已经60余年,由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现已变成垂垂老者了。1952年之前我所隶属于地质调查所一个研究室,当时全室共有人员不过卅人。从1952年起研究室拨归中国科学院,成立土壤研究所。我们几个人由地质调查委员会转入土壤所,当年分配到土壤所的大学生有十九人之多(其中西北农学院8人,山东农学院4人,广西农学院2人,南京大学农学院2人,浙江大学农学院2人和东北农学院1人)。之后每年都有新人来所,当时土壤所尚未建大楼,大部分人在珠江路七百号办公,只有土壤地理室分住鸡鸣寺中科院上海分院南京办事处大楼内(现中科院南京分院所在地)。

当时土壤所仅有2-3个研究室,1954年马溶之所长访问苏联,参照道库恰耶夫土壤所的学科组室的建制,我所相继建立了农业化学、土壤地理、土壤微生物、土壤物理化学、土壤生物化学、土壤物理等研究室组,到此土壤研究所的学科建制基本完成,并延续达半个世纪之久。

当时正处建国之初,农业凋零,百废待兴,在中科院领导下,我所勇于承担下达的国家任务,相继开展了土壤改良,水土保持与土壤资源的勘察任务,如黄淮海土壤调查,橡胶宜林地及红壤与黑土资源的考察,并相应建立了甘家山土壤试验站,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试验点与黄淮海平原试验站等,任务多,担子重,但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科研人员深受春风沐浴,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全身投入了工作并抓紧时间突击学习俄文,形成一派欣欣向荣的热烈气氛。但好景不长,相继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下楼出院到农村蹲点,向农民学习,在总结农民粮食丰产经验的号召下,我所先后在武进槽桥、常熟白茆等地蹲点。此时浮夸之风盛行,水稻亩产上千斤上万斤的报道时见报端。我们在生产队搞的试验田仅达400-500斤,颇受冷遇与批判,紧接着四清运动开始,阶级斗争之弦绷紧,为十年动乱铺垫了红地毯。

十年动乱,工作停止,不少科研人员尤其中高级研究人员绝大多数靠边,边劳动边检讨,甚至被批斗,把知识分子下降为老九,与地富反坏右列为同类。知识越多越反动,目不识丁者成了革命的动力,我国陷入苦难深渊。

打倒四人帮,胡邓两位执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知识分子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科研体制恢复,科研任务连二接三,一改过去亲苏仇美的错误方针,学习英语留学西方成为时尚,科研路子越走越宽,科研工作欣欣向荣的局面形成,我所由于科研工作成就突出,先后有六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光荣称号,土壤所在中国科学院资环局系统跨入大所行列,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同时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加强,在召开国际水稻土学术讨论会之后,又不断召开国际土壤学术交流会,土壤所在享誉国内的同时,在世界土壤学界也崭露头角,为全面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敞开了大门。

目前在新一代青年土壤学家的领导下,多出成果、多发表论文已成为家常便饭。国外著名杂志上亦多见我所的论文鸿篇。在世界土壤学界中,我所已跃居前列。

在庆祝我所建所六十年所庆之时,略着数语,以表老朽贺忱。并祝我所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庆所庆   话今昔

 

 

建所已历甲子年    成绩斐然在科院

六十年前人员少    土壤藏身地质圈

道氏学说通四海    土壤学科立科坛

世界科技快步走    土壤生态保人健

而今我所已壮大    博士教授导科研

五色土谱古人意    而今研究净宇环

青年学者闯世界    炎黄子孙各争光

祝愿我所再跃进    闯荡世界救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