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文章 >> 详细内容
鹰潭红壤站筹建的岁月
发布时间:2013/11/5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60周年庆 浏览:1211次

鹰潭红壤站筹建的岁月

王明珠

 

约占国土1/5的南方红壤历来是我所承担国家任务的主要地区之一。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老一辈土壤地理学家马溶之等就先后在江西等地进行了红壤类型、分布和理化性质的野外调查。1953年建所后,我所又面向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先后有200余研究技术人员承担了华南橡胶宜林地考察、南方土壤普查、山地资源利用等一系列国家、省、部级的科技攻关和重大任务,并相继在江西甘家山(照片1),浙江金华、湖南长沙、海南那大等地建立了红壤利用改良基点或治理样板。但出于各种原因,无一能持续十年以上。这对红壤深入研究和数据积累极为不利。由此,我所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为探索红壤资源潜力、优化开发模式,组队调查选址,最后经中科院批准,19859月决定在江西鹰潭建立一个长期综合的红壤生态实验站。

1985年初,所领导决定筹建红壤站后,提出四条选址标准:一是其代表性,着重选我国东南部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二是交通方便,于天仁院士建议,我所到试验站的路上时间最好不超过一天;三是有一定面积适宜做试验的土地和水、电条件,即使当时没有相关设施,但建站后能设法解决之;四是当地干群欢迎。按此要求,3月下旬所里决定派出王明珠、唐永良、刘崇群、张中一四人沿着上世纪80年代刚开通的皖赣线,从景德镇开始,经乐平、万年、贵溪、鹰潭、余江、东乡、进贤、南昌,最后到新建,共10个县、市,考察了50多个候选基点。4月初,有关所、室领导、专家听了汇报后,反复比较这些基点的建站条件,最终酝酿确定了两地作为备选,一是乐平县梅岩垦殖场的马家良种场,二是鹰潭市刘家站垦殖场(简称刘垦)。731日赵其国、谢建昌、龚子同等又亲赴实地考察了这两个备选点,多数倾向于刘垦。当时,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原所长裴德安,那时已经是江西省委常委、农工部部长了。他从解放初50年代开始,就在江西进贤建立了一个省红壤研究所,并附有一个试验场,数百农工,他希望我们去接收省红壤所作为基点。只是所领导经多方考虑否决了这一方案。最后由省委书记万绍芬表态:只要你们选择在江西,不管在哪里我们都欢迎,终于把站址定在鹰潭市刘家站垦殖场一分场,土壤所与市政府、红壤站与刘垦于当年112223日,分别签订了建站与土地协议(照片2)。土壤所几经磋商,任命所党委书记石华兼任鹰潭红壤站站长。

在这100多公顷的红壤疏林草地上,建站开始就确定了三同步方针:即边基建三通、建房,边进行站区规划,边着手步骤试验,规划和实施几乎并进。由于开建头绪多、事务交叉烦杂,对实地仅有4个筹建人员,其忙碌就可想而知了。

建站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土地补偿费。刘垦是一个县级国营农场,土地国有,照理协商我站利用刘垦一分场土地应交青苗补偿费9万多元,可是其站区分场职工说这些丘岗土地不是国家的,由他们祖上留下来的,青苗补偿费要按归属各姓的土地面积大小分发给他们。导致我们在岗顶建房,雇用推土机去推平的时候,当地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八九岁的小姑娘,二三十个妇女躺在推土机前,不让施工,逼得我们这些去建站的人员都准备打道回府了。好在时任刘垦的场长余金顺也是搞土肥出身的科技人员,对我所建站意义很了解,支持态度坚决,在他的坚持下,联系县公安局,抓了两个领头闹事的职工,才基本控制住了事态的发展,同时采取了两个缓解办法,一是我站应付的9万多元青苗补偿费依然交给总场,再由总场拿出其中的1/3发给当地百姓。考虑到当时土地所属村庄还没有电,家家户户点煤油灯、烧柴火,分钱到户又很难均衡,总场就决定利用我们建站要拉电进去的时机,将这笔钱用于接电到庄上每一个职工家;二是场长亲自带领总场及其一分场的所有干部到拨给我站建房、试验用的丘岗上按其规划需要砍掉散生的马尾松,扫除其建房、试验障碍。为这一个横生枝节,耽误了建站一年多时光。

随之,建站动工前必须实现水、电、路三通。

第一个问题是水。当时站区饮水、试验灌溉用水全无。由于这个地方是第四纪红土,有几十米厚的红色风化壳,所以很难找到可以有效利用的真正地下水。先后请江西省向塘、鹰潭等多个地质队,前后进行了10多次物探与钻探,最深打到243,一天出水量还是不足60吨,与需求日出水100吨以上相距甚远。迫使当时只能利用浅层地表水,在岗下坡汇水地段打了一个不到10深的井,解决住站人员饮用。 灌溉用水经实地踏勘发现,可以利用从站区西端通过的白塔渠灌水总渠道。这水渠的高端源于一个大型水库而自流。该渠与我站区中心区相距800余米,其间丘岗起伏,有一近百米的宽谷洼地,为把白塔渠的水引进来,必须高位架设一个210长、高差20余米的混凝土渡槽,投资11万元,才可引进白塔干渠水灌溉试区水田旱地。

第二个问题是电。当时位于鹰潭至南昌铁路线北侧的刘垦总场是有电的,而地处铁路南侧的刘垦一分场与筹建站区尚不通电。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架设高压线的电缆,并把电从总场接过去。而电缆当时是国家计划物资,如果从江西当地购买,不仅质量得不到保证,价格也要高出计划的近二倍,迫不得已只好求救于中科院基建部门。当辗转得知水电部有电缆时,筹建人员欣喜若狂,随即有人乘火车赴京,由于走得急,没有购到卧铺票,赴京人一上车就躺在火车的座位下30多小时,到京后又马不停蹄地奔波于科学院与水电部之间,化了一天就把电缆官价定购到手了。有了电缆还要解决其高架穿越铁路线,在电缆高架越轨道上空时,必须要中断几分钟铁路的通信线路。由于这段铁路归属于南昌铁路局,我们又数次跑南昌,到省科委,进而通过省政府交涉,南昌铁路局才特允安排暂停3分钟,让电缆高架穿越了铁路线。

第三个问题就是修路了。红壤站地处丘岗红壤间,其红壤的物理特性是晴天一块铜,雨天一包脓。从一分场到站区有一段约300多米长、近5米宽的岗间低洼红泥路,起伏坑洼,大小坑数十个,最深的将近一米,浅的也有几十公分,连链轨式拖拉机都难于行进,对此路不修,基建就无法启动。加之,当时当地职工对建站还不完全理解,连站上进行详测规划都不让当地人帮忙树标竿,建房修路运输水泥、砂石也遭到当地职工的拦阻。就这样前后僵持了一个多月,建站人员不得不与场领导沟通,同时,采取与他们捉迷藏的办法,即来人拦阻了就停工,拦阻人一回去又接着干。因当地农民要干活,不可能一天到晚盯在那里,直到帮他们解决电的问题后才没有阻拦。这条坑洼路先后铺垫了500多立方砂子、卵石,才夯实了70公分厚的胶泥土路基,车辆得以晴雨无阻通行。一年多站区建房完工以后,我们又在这段路基上,向两端延伸,将站区通向国道的近1公里路面浇灌成了4宽、20公分厚的水泥路。

19877月解决了水电路三通后,接着而来的是建房。考虑到站址比较偏僻,要求余江县设计室设计了一座集办公、化验、食宿为一体的四合院,总面积为3040平方米。为了建房快、好、省,我方跟承建的余江一建公司签订了 三材即木材、钢材、水泥由我们提供的协议,这无疑是自讨苦吃。因为当时划经济,要搞到官价的三材很难。为此,木材找了鹰潭市市委书记孙永久,批了20立方;水泥通过江西省政府、省科委批了300多吨水泥,提货地点就在相距不足100公里的万年水泥厂;钢材通过中科院基建下达的钢材指标以及无锡与中科院合作的钢窗基地,解决了线材和建房钢窗。鹰潭政府批的木材是所属贵溪上清林场提供的,为了木材及时运回与夜间堆放不丢失,常常需要在白天林场工人采伐、晚间木材聚堆后,夜间十点多钟,派人随运材车上山,再经双方验收、计方后,把木头装上卡车,押车运回。由于路面起伏坑洼、运车缓行颠簸,多次下山回到站上时,天已放亮了。

就这样,建一座四合院共花了13个月时间。且由于设计带有比较先进的理念,建起来后已成为当时鹰潭最漂亮的建筑之一了:红色的土地,绿色的树草,白色马赛克贴的墙面,大家把它说成是红土、绿树、白墙的白宫(照片3)。峻工验收时评为市优、省优工程,也得到了科学院基建局的好评。其造价也相对低下,平均每平方才200多元钱。这与附近建房造价比,约便宜了八分之一。   

建站期间,四个筹建人员轮流在站上负责基建,每人每年在那里蹲250天以上,最长时间达到335天。食宿就在离建站工地差不多2公里的刘垦招待所。由于事务繁忙,基本上是眼睛一睁,忙到歇灯。从早晨五六点钟天没大亮起床,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每天平均工作近12个小时,冒着盛夏烈日400C的高温或狂风暴雨,奔走于刘垦招待所与站区之间数次,行程十余公里,甚至到开饭时间也常常赶不回去,只好请一个人先去打好饭菜,晚回的人待完事后再返去填饱肚子。夏晚睡在用大块红石砌起来的招待所两层小楼里,高温、蚊蝇干扰,根本无法睡觉,只好先往楼面水泥板上浇些水降温,再把床搬过去,或者先用棉被在平房顶上隔热再铺草席。由于白天太累,往往是上床倒头就睡,经常打雷都听不见。碰到雷阵雨了,常常淋成落汤鸡了才醒来。一个夏天下来,人人都晒蜕了几层皮,脸黑黝黝的像非洲人,体重也分别减少了几斤至十几斤。至于休假更谈不上,甚至连春节都要人轮流带着家属去值班。时任土壤所所长的赵其国院士现场所见所闻后,称谓这是一支建站的敢死队

在大楼落成、设施基本配套后,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了规划、实验为了摸清站区的底细,先测绘编制了站区带有等高线的1/2500地形图,再组织了土壤所、武汉水生所、南京植物园近10名有关科技人员,冒着高温烈日奋战一个多月,完成了野外采样。接着,进而对采集的植物样本进行鉴定;开展土壤、水样的理化分析,不到半年就先后绘制了试区现状图、土壤图、植被图及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钾、硫、pH8辐图件,为实地规划提供了依据。比如在植被图中,常绿阔叶的香樟与针叶的马尾松、杉木等分布在哪里,中生性草丛的白茅、珠芽画眉草等分布在哪里,在图中都标的清清楚楚。结合站区地形、利用现状及其研究方向,对长2.4km、宽0.3~0.6km的条形站区,自西向东规划布局了5个生态试验区。其中:西端一区为种养结合复合生态试验区,面积最大,约40多公顷,又是全站最高点,沟谷间有一个80亩水面的东塘水库,由高到低,层状立体布局顶林、腰果、谷农、塘渔;并在坡中顺着地势等高建造了1225m2的千头猪场规模的7排猪舍,构成草----鱼链式养殖、多层利用;二区居中偏西,所建四合院就在这平坦的顶部,四周用红石围起了1.9米高的红石墙、近似正方形,构成了一个200多亩的大院子。院内地势平缓、土层深厚,为长期定位的土壤物质循环生态试验区,建有四个地下室,近20个试验,236个试验小区。相继布置水田有机、无机肥配比,重金属、农药污染,红壤性水稻土发生、结构变化等一系列长期定位实验。其中1/3是用红石砌埂的肥料试验小区,为了确保地力均匀、一致,全部换土,用平车推拉邻近红壤B层的心土填补1层厚;三区是植被恢复林果农生态区,土层深浅不一、母质较杂,大部布置了阔叶林顶极植被的恢复性试验;四区是土壤资源保护示范试验区,土壤为全站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侵蚀劣地网纹红土,有红色沙漠之称,针对性地选择相邻两个小沟谷,一谷规划钢钎打洞、穴施磷肥,种乔、灌、草,一谷空白对照,底部各建一个集水池,长期计量监测流失水土的动态变化。顺其谷间分水岭,用红砖砌有一道界墙,外宾参观时戏称Great Wall“小长城(照片4);五区地处最东端,三面环水、地形完整、覆被良好、为珍稀特种植物生态试验区。拟发展有前途的珍稀和特种树木,逐步成为亚热带生态植物园。

三年紧张建房、规划,实验初具规模后,站上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三年连续跨出三大步。198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成为中科院第一批28个网站之一,二年后又CERN竞争中入选成为十个重点农业站之一1990年红壤站正式对国内外开放,成为中科院亚热带第一个开放实验站;1991年又和江西省农科院、南京农大联合,连续承担了八五红壤综合开发治理攻关项目,名副其实地成了一个集试验、示范、开发于三位一体的红壤生态定位实验基地。这三年中,国内合作试验研究的有20多个科研和生产单位;国外有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美国、俄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以及世界银行、国际粮农组织等进行交流或合作。

在这些对内开放、对外交流的合作项目中,开放站每年批准立项的课题10-15个;站自身从1991年开始,又不断地向国家科委与基金委申请红壤的退化机制和防治(照片5)、红壤生态的结构、功能和提高生产途径的研究土壤管道腐蚀观测研究等国家攻关项目与基金立项;对国外相继承接了德国自然科学基金提供的生态小流域生态水文监测,国际原子能机构农林复合水、肥、光竞争的同位素测定、分析等项目。1993年鹰潭红壤站接受中科院资环局组织专家开放验收评审时,站上已开展研究课题80多项;编制 红壤生态生态系统研究” 12集,100余万字。并提出了红壤开发立体优化布局,编制地方的双季稻、花生、梨树生产技术规程等;探索了侵蚀劣地快速治理、低丘茶园改造(照片6)等一些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先后获得了中科院、江西省等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近10项。

 值此建所60周年之际,仅以回顾近30年前筹建红壤站的艰难岁月,使人深感创业之不易,借此激励后人奋发保业。兴业,将红壤以至整个土壤科学事业进一步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