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文章 >> 详细内容
25年的奋斗足迹见证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辉煌
发布时间:2013/11/5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60周年庆 浏览:1118次

――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

 

周凌云

 

我于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从事野外科研工作已经历了30个春秋,回顾我伴随着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已走过的25年历程,昔日的工作经历、科技工作者的黄淮海精神以及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辉煌业绩至今仍历历在目。

1988年到2013年,国家立项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也已经历了25年。这25年,弹指一挥间,展示了一幅农业综合开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顾25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历程,探究农业综合开发走过的道路和生命力所在,以推动这项伟大的事业继续阔步向前。

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重大战略决策

19829月下旬,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黄淮海平原科研工作会议”,熊毅院士作了题为“组织起来,联合攻关,加速黄淮海平原治理的研究”的发言,积极主张多学科联合攻关,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

1983年初,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中国科学院承担了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开发国家“六五”攻关任务,对黄淮海平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综合治理开展了多学科、大规模联合攻关。1985年先后建立了分布在黄淮海平原的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禹城农业生态实验站、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分别在河南封丘、山东禹城和河北南皮建立了三个科技攻关试验区,提出了区域治理配套技术和发展模式,实施了黄淮海、旱涝碱、点片面、长期干的方针,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完成了自然条件最差的典型示范区的治理工作。我30年前有幸参加了这场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大会战。在院攻关任务领导小组领导下,“六五”期间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了“天然文岩渠流域农业发展战略及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研究”及“封丘试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工作范围涉及河南省北部的原阳、延津、封丘和长垣4个县,总面积4295平方公里。封丘县作为工作的重点地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曹志洪和傅积平作为试区负责人,实施攻关任务。

封丘试验区、禹城试验区的治理开发成就,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1987年,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视察典型试验区一片三洼之后,挥毫写道:沙漠变绿洲,科技夺丰收你们创造了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典范,为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和荒洼地开发治理提供了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宝贵经验,随后撰写了《从禹城经验看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路子》的调查报告。19886月,李鹏总理亲临禹城视察时指出:这里取得的成就,对黄淮海平原,乃至对全国农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挥笔题词:为开发黄淮海平原做出更大的贡献20005月路甬祥院长等院、省领导视察封丘站时,充分肯定了封丘站多年来对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挥笔为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题词:“发扬求实创新精神,为生态效益农业做出新的贡献”。多年来封丘试验区、禹城试验区还多次派代表在国内外科技和盐碱地改良会议上介绍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的党政领导、科技人员l万余人次来这里考察,国际上40个国家、联合国有关组织的700余人次先后考察参观过试验区,给予很高的评价。

回顾30年前的1984年,我国的粮食总产在达到8700亿斤之后,1985年到1987年出现了3年徘徊。与1984年相比,3年累计减产965亿斤,而同期人口累计增长4895万人。粮食生产继续徘徊势必导致国家的不稳定,10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1988115日至18日,在周光召院长的主持下,中科院在北京召开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了黄淮海平原农业攻关工作,总任务是围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将试区经验推广到面上,使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大规模的生产力。对此,当年2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

面对当时的困难,中科院副院长李振声院士带领中国科学院农业专家组对“六五”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在河南封丘县、山东禹城县开展以治理土地瘠薄、减轻旱涝危害为中心的改造低产田的综合技术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了调查研究。5年后封丘潘店乡万亩试区粮食亩产由194公斤上升到508公斤。19882月,中科院副院长李振声等院内外专家总结了河南封丘县、山东禹城县,特别是潘店乡万亩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与河南、山东省政府联合向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以大幅度提高黄淮海地区粮棉油产量为目标,开展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并递交了“关于加快河南省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报告”。于是,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产生了,实施国家立项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项重大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土壤所人肩上,从此拉开了以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田、林、路、井、沟、渠综合治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技术示范推广,并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198810月河南省第一次农业综合开发现场培训会议在封丘试验区召开,全省14个地市84个县的开发办主任以及农、林、水的专职开发负责人参观了封丘试验区“六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现场,听取了南京土壤研究所王遵亲研究员等专家的介绍。封丘试区潘店万亩实验基地的模型,198610月经国家科协推荐运往法国巴黎参加“中国现代科技展”;19897月经国家科委推荐,又运往前苏联、波兰参加“中国科技日”展出,受到各国的高度评价。

二、永不磨灭的创业精神和泽被后世的科技成果

我在封丘站工作30年的经历中,时常回忆起地处豫北著名的三个穷县延津、原阳、封丘,从“北望沙门路,无风亦起尘。蓬头经布妇,赤脚煮盐人。迎送兼昼夜,差役并旧新。细评诸郡县,最苦数延津”这首古代县令韩贯留下的诗句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封丘站、延津站工作人员的艰辛。19889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周玉麟带领14人组成的治沙小分队开赴延津胙城乡。当时,全县共有5000多亩流动沙丘,3.5万亩固定沙岗,3.3万亩伏沙地,在59万亩平沙地中,还有11万亩处女沙荒地等待治理开发。延津站的科技工作者们在黄河故道的荒原上,用智慧、心血和汗水,精心绘制了一幅科学致富的宏伟蓝图。他们在沙地综合防护体系、沙地优良种苗引进和选择、沙垄生态型的改造利用、沙地培肥技术、沙地草食畜牧业生产潜力及开发途径、沙地高效利用的合理结构与模式等方面成功地开展了试验示范性工作,在1650亩的试验示范区内,建立桃园、梨园、苹果园、葡萄园600亩和优质果树苗木繁育基地近百亩,进行了52个农作物品种的引种试验和300亩沙丘、沙垄生态经济改造的试验。试验站将试验、示范、推广辐射同步进行,使科学技术在治理沙荒地的工程中显示出巨大威力。为此,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于19941214日做出了“开展向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延津试验站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他们是继中国科学院在黄淮海地区的三个老试区(封丘、禹城、南皮)之后,成长起来的新的农业综合开发样板。当年李振声副院长视察封丘、延津站时指出:“通过他们的工作可以看出,在党和政府需要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的科研队伍是能够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1995916日,由香港实业家查济民先生捐资设立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的野外治沙试验站延津站荣获1995年度“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并得到100万元的奖励。

回顾25年前的黄淮海战役,李振声院士带领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投入冀鲁豫皖4省的农业主战场,与地方政府联合,与兄弟单位合作携手,开展了大规模的中低产田治理工作。经过两期6年的治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87年至1993年我国粮食增产1000亿斤,其中黄淮海地区增产504.8亿斤,与专家组原来预计的该区有500亿斤的增产潜力十分吻合。黄淮海战役不仅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而且在科学院成为广为传颂的黄淮海精神,其实质就是科技人员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深入实际的务实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科学院人在中华民族的这片心腹之地谱写了感人至深的篇章。

1990年到199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4年徘徊时,李振声院士等又提出新增粮食1000亿斤的潜力与对策,即由9000亿斤跨越到10000亿斤,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2004421日,李振声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作了题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的报告。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从1998年到2003年连续减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

2005422日,李振声院士应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的邀请,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圆桌会议上作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自己养活自己》的报告,以我国近15年农业发展的事实回答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2005425日,《科学时报》以《近15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为题,全文发表。

作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发源地,封丘试区“六五”科技攻关成果“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研究”,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为表彰广大科技人员在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点中做出的贡献,1988年夏,受李鹏总理的邀请,全国16位在黄淮海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专家赴北戴河度假,并参加中央的座谈会。我站王遵亲、傅积平应邀出席会议(中科院共4名专家代表),并被国务院授予一级表彰奖励。同时授予熊毅荣誉表彰奖,俞仁培、席承藩、周明枞、宋荣华等被授予二级表彰奖励。199510月封丘县委、县政府召开农业科技大会,为表彰熊毅院士对盐碱地改良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为熊毅院士立纪念碑以示纪念,并授予赵其国院士等25位科技人员为“封丘人民功臣”,我也有幸获此殊荣,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在黄淮海精神的诸多内涵中,发挥科技集成优势和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应该是最核心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针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的国家科技攻关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及相关省的农业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各展身手,形成了学科众多、门类较全、层次较高的科技集成优势。在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配套、切实可行的改造技术、发展模式和增产措施,充分发挥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形成了综合配套的技术实力,这是黄淮海平原农业持续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表现在他们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以盐碱沙窝为家,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黄淮海大地,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也改变着自身的精神风貌,展现出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代表着黄淮海平原持续发展的希望与前景。

在新的发展征途上,几代科技人员已瞄准了更艰巨的攻关目标。老一辈表示,为了黄淮海平原的持续发展,他们愿意重新披挂、再上前线;年轻人更是意气风发、摩拳擦掌。一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配合的、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革命和包括农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产业的大农业的深刻变革,正在广袤的黄淮海大地上谋篇布局。

 

25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坚定不移地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任务,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迈过4500亿公斤、5000亿公斤大关,为推动我国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重要贡献。25年后,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财政支农的强有力手段。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农业综合开发也将成为先锋队和生力军。农业综合开发的25年,是成效显著、倍受赞誉的历程,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是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历程。

 

作为1988年国家首批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河南省,到2008年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10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4500多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9亿斤,项目区农民从种植业收入中年平均增收达350元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例如河南省黄河背河洼地是黄淮海平原一个独特的盐渍区,历史上涝灾和土壤盐渍化严重,治理的难度很大。通过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宋荣华等10多年来的研究,查明了本区涝灾和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得出浅沟排水除涝和放淤种稻是治理本区盐碱土的主要措施。放淤稻改虽然可行,但水稻产量一直徘徊在300公斤左右,为此,科技人员针对背河洼地稻田土壤存在的引黄放淤使泥沙堆积在地面、没有犁底层、水肥极易下渗和黄河沉积母质不同、养分含量和水分物理性状各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也不同的两大特点,通过研究,找出了一套相应的稻、麦双高产的栽培技术,使黄河背河洼地区水稻亩产由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左右,小麦从150~175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左右,这一技术已在河南省推广125万亩。

25年来,河南粮食生产取得辉煌成就,总产量由1978年的2098万吨连续攀登上3000万吨、4000万吨和5000万吨三大台阶。2007年更高达5245万吨,比改革开放之前的1977年增长了1.7倍,比建国之初的1950年增长5.2倍。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为河南连续4年粮食产量超亿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粮食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还使河南的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速冻食品、方便面、挂面等产品产量及其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中国粮仓正在转变为国人厨房。而粮食产业的发展,也使河南基本告别了卖原粮的历史,并逐步走向卖产品的新型现代农业。

25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开辟了一条走以内涵式开发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宝贵的经验。坚持综合性的开发方式,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坚持科学的资金和项目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合力开发,使上下左右的力量形成支持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探索建立了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

民以食为天,确保10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回顾25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的历程,一是保护好耕地,紧守18 亿亩耕地的红线;二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三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总产和单产都形势喜人,但是粮食安全的近忧和远虑依然存在。这既是由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而不稳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要保证国家粮食长久安全,归根到底是要有稳定可靠的生产能力。

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主要靠粮食生产核心区数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来保障。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进一步聚焦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产粮大县上,着力打造全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封丘县作为作为1988年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发源地,是河南省24个核心粮食生产区之一,其面临的问题是黄淮海平原的一个缩影。截至2008年,封丘已累计开发中低产田67.8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2005年,省政府决定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投入24个产粮大县,实施规模开发,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封丘有幸被确定为24个重点县之一,由此拉开了封丘三年重点开发的大幕。

2005-2007三年中,在河南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在参与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封丘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曹秋波主任以及他的同事们对工作的态度、责任与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封丘县基层干部的代表,因为有了他们对工作的敬业与努力,通过对路、林、井、渠、电、科技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建成了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机化、电配套、科技优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三年来全县累计投资8077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4万亩。项目区年亩均小麦增产达165公斤,玉米、水稻增产分别高达240公斤和350公斤,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47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总额达6101万元。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封丘为国家贡献的商品粮食也大幅增加。

封丘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中科院封丘站作为技术依托单位,积极配合封丘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编制项目任务书,制定实施方案。2005年李成玉省长在视察封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时给予高度评价,要求24个核心区推广封丘的经验,亲自审阅由封丘站编制的20052007年度实施规划并以此作为范本向全省推广;20055月卫生部部长、原中科院副院长陈竺率李振声等40余位院士专家赴封丘县农业开发项目区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20095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封丘站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该站多年来几代科技人员长期以来发扬“科学、吃苦、奉献、合作”的封丘精神、黄淮海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与肯定20062007年封丘县被省政府和省开发办授予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称号;20052010年度全省农业开发现场会曾两次在封丘县召开。25年来封丘县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农业综合开发的辉煌。

回顾过去,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25年的历程是不平凡的;展望未来,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农业综合开发一定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谨以此追溯数代土壤所人在黄淮海平原留下的足迹和颂扬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辉煌成果的拙文来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60华诞!)